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作一个交流。
第一,全球正在经历一场绿色能源革命,新能源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新技术革命逐步深化,能源与碳排放等资源环境约束逐步收紧,汽车电动化越来越成为各国加快推进能源转型战略,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主要汽车强国纷纷将新能源汽车发展定为国家战略,围绕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成为每个企业的必修课。经过长期以来的持续投入和精心培育,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积累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在政策和市场双重驱动下,政府更为主动、更为积极、更为系统地推动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研发、示范运行,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动力电池、整车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到整车设计制造,以及充电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完整产业链,具备了产业基础和优势。到去年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77.7万辆,累计销售180万辆,贡献了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一半,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销量第一。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想象空间无比广阔,而我们需要的是牢牢把握行业走势,真正看懂行业激烈变化过程中隐含的大思路和大战略,从《中国制造2025》到“双积分”政策,从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购税政策的实施,到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方案的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和我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一战略定位得到不断的强化和落实。
第二,推动整车和动力电池企业合作协同,实现新能源产业链共同发展。
刚才,陈清泰理事长和张永伟秘书长作了一个重要的、有价值的报告,对下一步汽车整车厂、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在产能协同创新方面,特别是关键技术掌控和创新方面进行了技术方面和产业方面、政策方面的描述,这也是北汽作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动力转向市场拉动,逐步摆脱政策依赖,发展到了新阶段。面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进一步提高续航里程,加强智能网联应用,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品质是我们研发的目标,这其中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提高续航里程和改善整车性能的关键。锂电池技术突飞猛进,也是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直接影响整车企业成本的波动情况和控制能力,成为各大企业产业链布局的战略重点。同时,随着纯电动汽车大规模上市,销量快速提升,市场对电池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加速推动了动力电池的快速成长。
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对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动力电池企业来讲,目前正面临多方压力,比如规模发展需求、材料成本增加、整车企业降低成本压力的传导、博弈成本增加,以及规划产能过剩等。据统计,2020年,国内七家主要动力电池厂商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00GWh,能够满足200-300万辆纯电动汽车的需要。而目前,行业预计到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200-180万辆左右,其中纯电动汽车预计在140-160万辆。目前,各大整车企业正在做“十三五”规划的征集修编工作,对三年前,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候的数字,跟国家指导目录的要求,跟目前实际产销情况,正在做一个中期修编。故大家加上的数字比过去预测的有小幅度降低。
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不仅仅是电池企业间的竞争,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也并非局限于整车间的竞争,整车零部件双方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关系,必须要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秉持开放、合作心态,共同应对挑战,走出一条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的新路子。短期来看,要共同应对市场推广的挑战,在补贴依然存在和双积分政策的支持下,在未来2-3年之内,市场推广仍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面临的瓶颈。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场地、容量等条件。基础设施问题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特别是私人用户市场推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一线城市、大城市,基础设施,充电桩、充电站的方便性至关重要。
二是商业模式,将慢充、快充、无线充电、换电等不同应用与不同领域匹配,催生不同的商业模式,走得通、用得好的商业模式将是促进加速市场推广强有力的催化剂。我们认为,纯电动物流车、换电出租车都是有前景的细分市场,不同的应用场景对动力电池的尺寸、性能有着差异化的要求,这方面应予以高度关注。中期来看,要共同应对市场占有的挑战,纯电动汽车将在后补贴时代,迎来从市场推广到市场化的关键时刻。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电池需求量扩大的影响,锂、钴等原材料价格因供需不平衡持续上涨。以钴为例,2016年,钴的价格是20万/吨,目前的价格已经超过了60万元/吨,不到三年涨了三倍。钴作为电池的重要材料,在三元电池中的占比约为13%,价格暴涨直接形成了对电池成本的拉升作用,对动力电池成本的有效下降形成了巨大的阻力。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突破,不断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等技术水平,同时不断挖掘新的电池材料,摆脱瓶颈制约。不久前,松下与特斯拉发了一个信息,降低了钴的含量,增加了镍的含量,使成本大幅下降。目前,我们合作的一些电池供应商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希望能够从材料方面降低原材料对电池、电池包成本占比比较大的问题。
另一方面,还要推进电池企业转型和升级,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与标准化,提升成品率,完善回收体系,这样动力电池才能有效突破成本关,新能源汽车才能摆脱对政策补贴的依赖。我们预测,未来10年动力电池仍将以三元电池为主,同时向高镍和新体系电池方向发展。2020年,能量密度提升至220Wh/公斤,电池系统成本预计下降到1元/wh,这将使纯电动A级整车价格从目前的20万元区间下降到15万元左右,进一步接近传统燃油车的价格水平。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的购置和使用成本已基本一致,有一个配合适当的汽车金融、汽车和动力电池回收政策,纯电动汽车和传统燃油车的同台竞技是完全有可能的。
整车厂也在讨论,真正未来的竞争,各大新能源整车厂之间的竞争会是什么样的。目前,是新能源产品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车和传统车的竞争问题。长期来看,要共同应对技术路线的挑战。技术路线的挑战和颠覆是根本性的,纯电动汽车,特别是基于锂电池的纯电动汽车,要想在后补贴时代和传统燃油车一较高下,在与纯燃料电池、插电混合动力电池、乃至全新技术路线的汽车较量中胜出,必须要在技术上、成本上取得优势,这是一个复杂的竞争模型,要高度关注。时刻关注政策法规、材料成本、能源价格的动态变化。因此,整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包括上游原材料企业要统一思想,全力公攻关力电池发展的基础理论、高端装备、关键材料、关键技术、零部件总成和梯次利用技术,建立有效利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动力电池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应用研究的结合,达到高效的、协同的发展体系,建立牢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科技部正式批准了北京市,由北汽与有关整车厂成立了中国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其中动力电池的基础研究,也是这个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希望,今天在座的动力电池企业能够加盟、加入到我们这个技术创新的研发当中去。同时要建立健全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国家层面保障行业政策连续性,重视动力电池技术标准的建立,重视动力电池的回收梯次利用,降低生产研发成本,使得动力电池取得技术突破后,能够在整车厂实现平稳迭代。
第三,持续领跑、合作共赢。北汽集团开启全面新能源化新征程。
北汽作为先发者和主力军之一,近年来不断刷新业界记录。2017年,乘用车销量突破10万辆,在连续蝉联5年销量冠军的同时,达到了全球纯电动车销量的第一,截止到今年5月份,北汽新能源公司累计销量超过23万辆。经过多年努力,北汽已经掌握超级电驱、集成技术、车身轻量化等一系列核心科技,构建了满足国际标准的正向开发流程、实验标准和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体系。推出了六大系列,十多款纯电动乘用车,建立了全国最大独立的新能源销售营销网络。同时,还首推换电模式,实施了“擎天柱计划”,引领新能源汽车进步。北汽的先发优势得到进一步确立,换电模式在北京开始推广,使北京的7万多辆出租车在纯电动换电方面进行示范运行和大批量推广。今年前五个月,北汽实现销售4.9万辆,同比增长102%,继续领跑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
面对汽车行业百年变革和中国汽车由大到强的历史性交汇,为实现北汽新能源汽车从先发优势向领先优势的转变,北汽集团审时度势,2017年正式提出了全面新能源化为主要特征的引领2025战略,在国内率先扛起了全面新能源化的大旗,正式开启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2.0时代。在乘用车方面,我们锁定商业化市场,打造爆款产品。在商用车方面,我们定位中高端新能源产品,系统规划卡车、大客车等类别,全面开启向后补贴时代的有竞争力的全新平台的产品研发。积极开拓私人用户市场和换电出租车、城市电动物流车、公交车等潜力细分市场。北汽也在积极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开展合作共赢,特别是在动力电池领域,我们将和宁德时代、SK电芯以及国外供应商建立产业链,纵向深度合作。在战略合作伙伴支持下,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北汽新能源实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北汽集团力争成为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中心和新能源企业,实现市场引领、技术引领和商业模式的引领。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