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宝马宁德时代巨头组局,全球能源循环计划如何影响电池产业?
发布时间:2025-09-19 17:10:00
关键词:锂电池

  近期,慕尼黑车展期间,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宁德时代、巴斯夫等全球汽车产业链领军企业,共同参与了一场电池循环经济高端论坛,集体宣布拥抱全球能源循环计划。这些企业希望共同构建一个全球协作的平台,共同推动电池循环经济规模化落地,以支撑全球电动化的战略目标。

  电池能源循环,供应链安全的“压舱石”

  随着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加快,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市场主流。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需求将增长至5.5TWh,到2035年将增长至9.1TWh。相应地,对锂、钴和镍等关键矿产的需求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三倍,到2040年将增长四倍。

  然而,由于原生矿产储量有限且分布不均,中国、欧洲和北美等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或地区对锂、镍、钴对外依存度均比较高。其中,中国锂、镍、钴的对外依存度均超80%;欧洲98%的锂、80%的天然石墨都严重依赖进口。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动力电池退役量约60万吨,今年预计将达到80万吨,到2030年有望突破500万吨,废旧退役电池不仅关系到环保、安全等社会问题,同时因其富含镍、钴、锂等锂电池所需关键材料,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未来将是电池所需金属材料的主要来源之一。

  对于资源匮乏的地区或国家来说,构建规模化的回收网络,通过对废旧电池的循环再生利用,可以为本地区交通电动化和能源清洁化转型,提供稳定、可靠、绿色的再生材料供应。

  今年3月,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联合宁德时代共同发起全球能源循环计划,希望通过推动电池从设计、制造、使用到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变革,从而推动电池循环经济全面落地。该计划一经提出,便受到全球主要车企、材料企业和行业机构的高度关注。

  全球能源循环计划通过构建“城市矿山”,推动能源体系向高效、低碳、可持续方向系统转型,进而有效降低对原生矿产的依赖。

  据预测,到2040年,电池回收将能满足全球53%的锂和60%的钴的需求,这将极大提升主要汽车生产地区的能源自主和供应链韧性。

  而全球能源循环计划的目标是,在未来20年,实现全球50%的新电池生产告别矿产开采。

  全球能源循环计划的发起,目的是建立一个跨越材料、电池、整车和用户的全新价值生态,在全球范围内为汽车、能源产业提供可持续、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

  从“环保压力”到车企利润提升“武器”

  作为全球绿色监管最为严格的地区之一,欧盟对汽车、电池工业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非常严苛的法规约束。

  在电池方面,《欧盟新电池法》对电池碳足迹、再生材料使用比例、供应链尽职调查等都提出了强制性要求。例如,到2031年,电动汽车电池中再生钴的比例需达到16%,锂达到6%。

  对于欧洲车企,以及希望进入欧洲市场的电池、整车、材料企业而言,自行建立一套满足所有要求的闭环体系,成本高昂且周期漫长。倘若,全球能源循环计划的愿景得以顺利推动,无疑将帮助欧洲以及计划进入欧洲的企业有效应对欧盟严苛的合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动力电池循环再生利用,不仅能够减少对原生矿产的依赖,缓解资源短缺压力,推动汽车产业链绿色转型,还是降低电池成本,帮助车企在未来十年获得成本优势、提升利润空间的终极武器。

  有机构测算,通过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利用,其成本相较于从原生矿中提取降低超过60%。

  高盛预测,到2026年,电池平均价格将降至80美元/kWh,其中回收材料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车企来说,通过加大对再生循环电池的使用比例,意味着未来将有巨大的成本下降空间。

  此外,原生矿价格波动剧烈,碳酸锂价格曾一度涨到60万元/吨,随后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跌到7万元/吨,原生矿价格波动剧烈对电池企业、整车厂都增加了巨大的市场风险。通过全球能源循环计划,构建废旧电池循环再利用“基础设施”,一方面可以抵消原矿价格波动,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拥有稳定、可靠的利润空间。

  据悉,全球能源循环计划的核心,就是通过规模化的回收和技术创新,提供成本更低、供应更稳定的电池再生材料。这一模式,将过去被视为成本项的环保,转变为企业的“利润源”。

  未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通过加大再生电池材料和循环电池的使用比例,将“环保”这张牌,打成“利润”这张牌。

  构建全球协作平台,解决全球性绿色转型挑战

  为推动“全球能源循环计划”向规模化落地,慕尼黑车展期间,欧洲汽车产业链领军企业,以及全球电池联盟、欧洲电池联盟等权威机构代表积极参与全球电池循环经济高端论坛,共同探索解决欧盟在电动化转型中所面临的资源依赖以及电池合规压力的途径。

  作为欧洲的经济支柱之一,汽车工业年产值近1万亿欧元,约占欧盟生产总值的7%,并且欧盟汽车产业直接或间接雇佣了超过1300万人,占欧盟总就业的6.1%。

  汽车电动化趋势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对于欧盟来说,无论是拥抱汽车产业变革趋势,还是推动汽车产业向绿色转型,电动化都是必然选择。然而,在电动化转型中,欧洲面临着电池原材料对外依存度高、本土电池制造能力不足的严峻挑战。

  欧洲汽车产业巨头集体拥抱全球能源循环计划,一是看中了其通过构建规模化的回收网络,将为欧洲车企提供稳定、可靠的电池再生材料供应保障;二是全球能源循环计划为欧洲汽车产业提供了合规的绿色发展路径。

  全球能源循环计划的模式不仅适用于欧洲,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通过标准化的技术方案和商业模式,全球能源循环计划可以快速复制到全球其他市场,加速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据介绍,全球能源循环计划平台向全球所有利益相关方开放,包括材料供应商、电池制造商、整车厂、回收企业、科研机构等。通过平台,各方可以实现信息共享、技术交流、业务合作,共同推动电池循环经济的发展。

  可以看到,全球能源循环计划的核心不是销售产品,而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全球性的协作平台。全球能源循环计划通过“电池护照”等数字化工具,打通了全球电池价值链的信息壁垒,实现了从电池生产、使用、到回收的全程追溯和数据共享。

  同时,通过推广“电池护照”等数字化工具,全球能源循环计划正在为全球电池价值链提供一套标准化的“沟通语言”和“信任协议”。这是在为下一代绿色工业铺设基础设施,是中国从“产品提供者”向“生态赋能者”的根本性转变。

  写在最后

  气候变化、资源枯竭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单一企业都无法独立应对。全球能源循环计划通过构建产业联盟,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电池循环经济的发展,为解决这些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的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能源循环计划是全球首个由中国企业参与推动的循环经济公益项目。这表明中国企业作为全球能源循环计划的发起者和推动者,正在为全球工业文明的转型升级,贡献重要的思想和价值。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