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循环计划”打开万亿市场新想象,宁德时代正在全球加速布局
发布时间:2025-07-02 09:50:42
关键词:锂电池

  电池回收循环利用,不仅是全社会的环保议题,更蕴藏着巨大的产业机遇。洞察这一趋势和市场前景的动力电池巨头们,正在进行全球布局,有望重构锂电池从开采到回收的产业生态,并塑造万亿级的新经济产业。

  6月24日,宁德时代与全球领先的循环经济倡导机构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EMF)就“全球能源循环计划”(GECC)愿景达成高度一致,双方将共同推动电池循环经济全面落地,助力新电池生产摆脱对原生矿产资源的依赖。同时,GECC还将新能源产业全产业链、政府、学术机构等全球多方力量纳入协作网络。

  让能源循环成为一种经济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动力电池装车量全球居首。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行业机构预测,今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82万吨,到2028年,退役量将超过400万吨。

  据行业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达到3780亿元;2040年将突破1.2万亿元。届时,电池价值链将创造超过1000万个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也带动电池关键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长。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需求将增长至5.5TWh,到2035年将增长至9.1TWh。相应地,对锂、钴和镍等关键矿产的需求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三倍,到2040年将增长四倍。

  此外,原生矿产储量有限且分布不均,中国锂、镍、钴对外依存度均超80%,在全球各国开始重视新能源汽车的背景下,原生矿产供应链安全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风险。

  “我们要让能源循环成为一种经济。”宁德时代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蒋理表示,能源循环经济将释放新的经济机遇和社会价值。通过推动电池从设计、制造、使用到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变革,电池循环经济将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

  蒋理表示,未来20年内,全球将有50%的新电池生产告别矿产开采,以电池产业链为切口,带动能源体系向高效、低碳、可持续方向系统转型。

  为实现这一愿景,宁德时代与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共同推动的“全球能源循环计划”同步发布了四大行动纲领:

  首先,重塑价值链体系,围绕电池产业链上下游,赋能全价值链低碳发展。当前,宁德时代推出“时代碳链”管理系统,通过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每一个环节,推动整个价值链的系统性减碳,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循环流转。

  其次,产品再设计。从电池设计的源头开始,融入循环理念,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易拆解优先”的设计原则,开发更耐用、易拆解回收、可梯次利用的电池产品。

  第三,重构商业模式。重新定义电池的商业变现模式,从传统的产品销售转向以共享服务为核心的新模式。宁德时代正在布局超过一万个换电站的服务网络,未来,通过换电、电池银行、共享车队等新模式,不仅能大幅降低用户使用成本,更让每一块电池的利用率最大化。

  第四,完善回收闭环。通过构建高效、规模化的回收体系,持续提升回收效率和同级循环比例,让电池材料真正做到“循环再利用”,这将从源头减少对矿产开采的依赖,打造可持续的供应链。

  能源循环经济,亟待规范电池回收行业秩序

  如前所述,作为万亿级市场,电池循环赛道的广阔市场机遇也吸引了各方涌入。据统计,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已经有12万家之多,但仅有156家获得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白名单”资质。

  行业机构调查显示,约70-75%的退役废旧电池被无资质黑作坊高价“截流”,正规企业“吃不饱”成为行业常态。

  需要指出的是,在电池拆解方面,黑作坊普遍采用锤击、切割等暴力拆解方式,无任何防爆措施;另一方面,不规范的电池回收措施不仅无法使得电池价值最大化利用,且造成的环境污染触目惊心,甚至已经达到犯罪程度。多起司法案例显示,黑作坊酸浸液直排导致地下水严重污染,含氟隔膜随意堆放造成土壤百年难以恢复。

  电池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在一开始就加强对产业健康发展的引导和规范。

  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旨在推进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为促进退役电池规范化回收和再循环利用,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监管执法,行业协会强化自律与标准制定;另一方面也需要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挥技术、标准、产业链、渠道和规模优势,引领行业规范发展。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在电池循环回收体系和平台建设上率先进行布局,将加快产业发展回归良性轨道。

  例如,宁德时代在电池生产伊始,就对每一颗电芯设计单独的二维码,类似于电池的“身份证”,记录着出生日期、制造环境、性能参数等信息。通过这些身份证,可以方便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分类到专业回收渠道中。

  在回收处理能力方面,宁德时代子公司邦普运营着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电池回收网络之一。该公司在中国拥有7个生产基地和9个零碳处理厂,分布合理,遍布全国,年处理废电池能力超过27万吨。2024年,该公司回收了13万吨废旧电池,而通过这些回收的废旧电池再循环,宁德时代生产了1.7万吨锂盐。

  值得一提的是,邦普独有的湿法冶金工艺可以实现镍、钴、锰回收率为99.6%,锂回收率超过93.8%,远高于黑作坊30-40%的粗放回收率,且相较传统的采矿,碳排放减少约30%。

  下一步,宁德时代将通过与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等国际机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覆盖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全链条的透明体系。

  可以看到,相较于黑作坊,头部企业在回收技术、回收体系和规模化上也更有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正规企业可以在公平竞争环境下获得成本优势,逐步实现“良币对劣币”的出清。

  写在最后

  电池企业构建全球化的电池循环回收渠道,既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之举,同时通过规范化渠道、领先技术,也是一笔可持续的“经济账”。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电池企业及其车企客户来说,通过构建高效的电池回收与材料再生体系,大幅减少对高碳足迹原生材料的依赖,将从源头为车企提供更低碳的电池,可将电池生产碳排放降低60%以上。未来,采用循环电池的中国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降低30-40%,提升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