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方机构InfoLink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排名。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规模240.21GWh,同比增长106.1%,并且全球出货量前10企业首次全部由中国企业包揽。
其中,宁德时代、海辰储能位居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Top2,随后分别为亿纬锂能、中创新航、比亚迪、瑞浦兰钧、国轩高科、远景动力、鹏辉能源和欣旺达,CR10达91.2%。
该机构指出,2025年上半年,北美市场因关税问题抢出货、中国市场因“强配取消”抢装、市场需求前置,整体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特点。
而从上半年中企拿下的海外订单看,行业数据显示,中东地区、澳大利亚、欧洲、日本等市场贡献率接近70%,而受贸易战和高关税影响,来自美国的储能订单骤降,规模尚不足5GWh。
众所周知,在储能领域,磷酸铁锂(LFP)电池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而中国则是它的“主场”。中国凭借全球最完整、最成熟、最具成本优势的LFP电池产业链,将安全、耐用且低成本的LFP电池做到了极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国外电池企业对LFP领域的战略转向与加速布局,中企也面临着新的竞争态势与挑战。
01
韩系厂商“蓄势”
针对上半年储能电芯的出货排名,InfoLink表示,自该榜单统计以来,这是韩系厂商首次无缘Top10。2025年度或是韩系厂商市占“低谷”时刻,随着下半年LG新能源等厂商在美储能电芯产能的逐步释放,多个大项目进入交付阶段,2025年底或2026上半年度,预计将有韩系厂商重返Top10。
近期的市场动态似乎也在印证这一点。7月底,LG新能源宣布,其近日承揽磷酸铁锂电池供应项目,合同金额达5.944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09亿元)。据悉,该合同自8月1日起生效,为期三年,并可延长至七年。这一合同金额,相当于LG新能源2024年全年销售额(25.6万亿韩元)的23.2%,成为其史上最大规模的磷酸铁锂电池订单。
尽管LG新能源未披露具体客户身份,但业界普遍推测,该订单或与特斯拉在储能系统方面的合作有关。考虑到LG新能源在美国本土的产能布局,此举也被视为其借助磷酸铁锂技术,强化对北美市场渗透、规避贸易壁垒的重要战略部署。
与此同时,有外媒指出,特斯拉此举可能意在降低对中国磷酸铁锂电池的依赖。受美国高关税政策影响,从中国进口电池成本显著上升,促使特斯拉积极寻求多元化供应链,以保障其储能系统及电动车型的电池供应稳定。
此前,特斯拉首席财务官曾提及,该公司为扩展储能业务发展,需要获取非中国供应链的产品。现在看来,LG新能源的订单正是特斯拉落实该战略的关键一步。
另悉,8月中旬,特斯拉已向韩国头部电池制造商提出,电动汽车用方形电池的开发需求。若合作最终落地,这将是韩企首次进入特斯拉方形电池供应链体系。
此前,特斯拉电动汽车主要采用圆柱形电池,由LG新能源和日本松下供应或自产,方形电池仅用于部分车型(如Model 3、Model Y),且由宁德时代独供。此次动作,被解读为特斯拉在扩大方形电池应用的同时,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另据7月中旬消息,LG新能源与通用汽车的合资企业Ultium Cells已明确计划,将对其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的工厂进行产线改造——把部分现有NCM(镍钴锰)生产线转换为LFP电池专用产线,预计将于2027年底实现量产。
并且,LG新能源在近期的财报交流会中表示,其将继续扩大北美的储能电池业务,力争到2026年底前在北美实现超30GWh年产能。
事实上,包括LG新能源在内的韩国三大电池厂商,目前均已明确布局LFP赛道,并进入实质落地阶段:LG新能源已率先于今年5月实现LFP电池的正式投产,三星SDI紧随其后,预计将于今年内启动其磷酸铁锂生产线,而SK On也于近期公布了详实的LFP产能建设计划,这标志着韩国电池企业已形成转向磷酸铁锂技术的集体攻势,旨在打破现有市场格局、重塑全球竞争版图。
02
韩企LFP梦难以绕开中国壁垒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韩系电池企业在战略宣誓和产能规划方面表现积极,但其在构建完整、独立的LFP产业链方面仍面临系统性挑战。
目前,除LG新能源已在美国实现LFP电池的规模化量产外,其它韩国电池企业多数仍处于产能建设或技术验证阶段,尚未形成具备商业竞争力的量产能力。更关键的是,尽管韩企致力于推进正极材料、前驱体甚至石墨材料的本土生产,诸如浦项制铁计划量产球形石墨以替代中国进口,但在锂、锰、磷等关键矿产加工及材料中间品环节,仍高度依赖中国的冶炼能力和供应链网络。即便是LG为特斯拉生产的LFP电池,其部分核心材料仍须从中国采购。
中国在LFP电池领域已建立起从锂资源开发、正极材料、负极、隔膜、电解液到电池Pack的完整垂直整合生态,已形成了短时间难以被他方替代的系统性优势。
虽然在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推动下,韩系电池企业正快速拓展储能项目,并试图通过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以增强竞争力,但其产业闭环尚未真正形成,仍处于“尝试脱离”但“未能全面绕开”中国的过渡阶段。中长期看,想要真正实现LFP技术路线的供应链独立,韩企不仅需应对巨大的资本开支和技术爬坡挑战,还需面对成本控制和经济性方面的严峻考验。
因此,尽管韩系电池企业正加速在LFP电池领域的布局,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中国在全球LFP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短期内依然稳固,仍是任何试图建立多元化电池供应链体系的政府、机构或企业,所难以绕开的关键一环。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