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产业链巨头集体“卷”向东南亚
发布时间:2025-07-11 15:27:06
关键词:锂电池

  近年来,在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国内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阶段性的供需错配问题凸显;另一方面,国际市场需求攀升,本地化配套要求日益严格。

  在此背景下,“走出去”已从企业的发展选项,升级为生存必需的战略抉择。当下,在头部厂商的带领下,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正集体加速“驶向”东南亚,多家企业通过建厂等措施,推进其在当地的本土化生产布局。

01

三大锂电巨头抢滩东南亚再提速

  今年6月底,短短3天时间内,就有三个大型锂电项目更新了进展。

  先是6月27日,亿纬锂能宣布,拟以自有资金、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或自筹资金不超过86.54亿元,用于其马来西亚新型储能电池项目建设。

  据了解,亿纬锂能马来西亚工厂的定位,是覆盖亚洲、辐射全球的多场景锂电池生产基地。而对于此次投资的战略意图,亿纬锂能表示,该项目将促进其海外业务扩张,通过海外生产基地产能的扩大,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储能配套需求。尤其是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海外布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风险,助力业务订单增长与产能规模扩张,为全球领先战略提供支撑。

  紧接着6月28日,星源材质在马来西亚的东盟基地(一期)投产。

  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近50亿元人民币,建成后将成为年产20亿平方米湿法及涂覆隔膜的“超级工厂”,其目标不仅是生产锂离子电池隔膜,还包括固态电池刚性骨架。

  星源材质方面透露,该工厂在建设初期便已获得大量订单意向,投产初期产能即面临供不应求的态势。这反映出全球电池制造商在东南亚地区,产能扩张所带来的强劲市场需求。

  随后在6月29日,宁德时代在印尼的合资工厂项目开工。

  消息显示,该项目总投资约60亿美元,涵盖从红土镍矿开采、火法冶炼、湿法冶炼、电池材料、电池回收和电池制造等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全产业链。据悉,该项目规划的年产电池的数量,将能支持30万辆电动汽车的电池配套需求。

  至此,中国锂电产业链三大巨头在东南亚完成了一次精彩的“三连击”。这三大项目如同三枚战略棋子,分别卡位储能市场、关键材料、镍矿资源三大制高点。

02

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抱团”出海

  事实上,除了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在电池制造环节,包括国轩高科、欣旺达、瑞浦兰钧、蜂巢能源、珠海冠宇、豪鹏科技、海四达、双登集团、天鹏电源等国内电池企业,均已在东南亚布局生产基地。

  例如,蜂巢能源泰国工厂主打短刀电池技术,并已于今年6月底迎来其第10000套电动汽车用EV电池包下线;瑞浦兰钧则将首座海外电池工厂选在印尼,预计一期投产后可实现年产8GWh的动力与储能电池,以及系统和电池组件;国轩高科越南基地已实现5GWh年产能,长期规划年产能达20GWh。

  在锂电材料及零部件环节,除了星源材质,恩捷股份、华友钴业、新宙邦、尚太科技、金杨股份、格林美、龙蟠科技、科达利等,纷纷完善其在东南亚的产能配套体系,覆盖了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到结构件的产业链上游多个环节。

  据了解,伴随上述材料领域的产能,将于2026、2027年相继进入投产阶段,锂电四大核心主材均将在东南亚实现本地化生产。

  此外,在整车方面长安汽车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泰国罗勇工厂,已于今年5月投产,该工厂总投资约100亿泰铢(约合人民币21.6亿元),已建成产能达每年10万辆,后续将逐步扩产至每年20万辆;比亚迪也计划在2025年底前,完成其投资10亿美元的印尼工厂建设。此外,长城汽车、上汽集团、广汽埃安等,也陆续在泰国建立或扩大生产基地。

  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抱团“卷”向东南亚,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业内分析认为,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印尼的镍储量占全球22%,这为锂电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同时,东南亚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中国企业在技术、产品、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与东南亚地区的资源、市场和政策优势形成互补,同时这也是中企应对全球贸易变局、抢占新兴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布局。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持续挥舞“关税”大棒,日前陆续公布他写给多国领导人的信函,称将从8月1日起对这些国家征收25%-40%不等的关税,其中包含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

  这一政策动向,可能将导致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此前试图通过布局东南亚地区市场,以其作为跳板,辐射北美等更广泛海外市场的“绕道出海”战略,面临部分失效风险。至于后续将如何发展,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