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龙头正加速推进电动船舶锂电化应用。7月25日,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与中国船级社(CCS)武汉规范研究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电池热安全实验室建设、新型动力电池研发、安全测试验证、系统集成技术创新、规范标准完善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据了解,围绕“双碳”战略下船舶动力清洁化转型,双方就电池动力船发展前景、岸基充换电建设、新型动力电池船用安全测试认证、岸基充电智能监控系统开发及技术标准制定等议题深入交流,一致认为电池动力船舶是国内绿色水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需要行业多方携手合作推进。
同日,由宁德时代参与打造的全国首艘纯电海上客船“屿见77”在厦门湾正式启航。“屿见77”搭载的是宁德时代船用电池系统,采用了CTP技术和一体化CCS集成技术,实现电池包能量密度突破140Wh/kg。该系统为“屿见77”提供了3918kWh的配电量,纯电续航可达100公里,足以支持其连续运营四趟厦门湾夜游航线。
除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外,7月24日,烟台创为新能源与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举行共建“锂离子电池水上应用火灾防控安全试验基地”签约暨揭牌仪式。据介绍,此次双方合作,旨在积极响应国家“海洋强国”与“双碳”战略,对提升锂电池水上应用安全性、推动船舶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电池中国还注意到,今年5月全球首艘全正向研发的内河全航程自动驾驶试验船“惊蛰号”,在浙江湖州下水。该船总长65米,载重64标箱,纯电驱动续航超过200公里,未来计划投运于浙北内河水域。
船舶电动化是大势所趋,业内机构分析指出,电动船舶逐步展现经济性,在客运、中小货运场景下运营成本相比燃油船舶有所节约,考虑到船舶电池相比汽车电池,成本依然有较大下降空间,未来随着电动船舶成本下降和换电设施逐步成熟,电动船舶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
01
卡位电动船舶大市场
电动船舶是新能源汽车、储能、低空飞行器之外的又一大电池应用领域。截至目前,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力神电池、瑞浦兰钧、比克电池、鹏辉电源、赣锋锂电等众多企业都已布局,并取得CCS锂电池相关产品型式认可证书,认证产品覆盖电芯、模组、BMS和电池包。
据了解,亿纬锂能的船用电池产品已通过CCS、DNV、ABS、BV等多家船级社认证,应用船型覆盖了景区/城市游船、客渡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大型远洋混动船等。亿纬锂能透露,截至2025年3月,亿纬锂能的船用电池累计出货量超过526MWh,累计装船量超过1300艘,全国超过50%的电动船舶配套亿纬锂能船用电池解决方案。
“公司产品目前已经有应用于小型船舶。”据欣旺达透露,该公司自研的314Ah电芯,在去年上半年被推出应用于电动船舶,其电芯能量密度达180Wh/kg,体积能量密度达395Wh/L,循环寿命可以达到12000次,可满足20年使用寿命,与市场广泛应用的280Ah电池相比,同体积能量提升12%。
值得注意的是,鹏辉能源去年12月举行了海陆空全场景电池发布会,聚焦天空、陆地、江海三大运输场景发布电池新品。通常来讲,重型物流载荷在4000kg以上,鹏辉能源基于轻量化设计理念,推出重型物流换电方案,应用场景覆盖船舶、重卡等领域。
去年5月,比克电池宣布其自主研发的100Ah方形磷酸铁锂电芯,成功获得中国船级社型式认可证书。据悉,获得认证的比克电池方形磷酸铁锂电芯额定能量320Wh,满足UL,UN,IEC,GB/T等多项安全标准,可确保在复杂多变的航海条件下仍能稳定供电,主要应用于船用配套设备,支持近海观光、接驳、轮渡等使用场景。
02
磷酸铁锂装机占比近80%
电动船舶具有零排放的独特优势,深度契合全球“双碳”目标的愿景。在国内外环保法规和政策催化下,全球航运业降碳已经是大势所趋。目前全球船舶主要以传统化石燃料为主,未来清洁能源的占比有望逐步提升,市场替代空间非常巨大。
中国船舶电动化已经走在全球前列。据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统计,截至2024年6月,我国已建在建纯电池动力船舶达440余艘,主要以客运船舶为主,纯电动货运船舶也已经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分布在内湖、内河、岛屿以及近海港口等。
从全球范围来看,船舶领域的电动化渗透率仍然比较低,主要以混动为主,但是增速很快。据业内机构预测,到2026年仅中国电动船舶市场规模就将超过360亿元;到2030年全球电动船舶份额有望达到15%,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通常来看,一艘纯电游船或货运船的电池容量可达几千度,远高于新能源乘用车。作为当前船舶电动化进程中的主流电池技术路线,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性、循环性能、成本效益等方面优势明显。据中国船级社《2024船舶新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磷酸铁锂电池在国内电动船舶的装机占比已达78%。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船舶用锂电池性能已实现大幅度提升,但仍然存在不少痛点。比如,电池能量密度有待提升,目前大多数电动船续航里程在100-200公里,仅适用于短途航线。另外,船用锂电池寿命通常为10年,但船舶寿命周期一般长达30年。
这些都需要产业链企业在材料、技术、工艺等方面协同创新寻求突破。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