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致胜:日韩锂电企业来华投资启示
发布时间:2016-06-07 15:35:52
关键词:三星SDI松下LG化学

三星SDI 550.jpg

  庞大的锂电市场需求与规模,吸引了国外企业的目光。三星SDI在西安的锂离子电池工厂和LG化学在南京的锂电池工厂先后投产,国内有影响力的车企派出重量级人物出席,彰显强烈的合作意愿。国内锂电企业看中国外企业的技术、商业模式等优势,我们的应对之道是克服大而不强的劣势,做强一批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规模锂电企业。

  各国电动汽车相关企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希望在未来的电动车领域中占据制高点。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规模预计到 2020 年将增长超过 5 倍,达 182.4 亿美元。

  亚化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全球锂电池行业正迎来重大转折。在市场布局方面,跨国公司重点逐渐转移到中国,同时中国企业大步走向国际。

  日韩优势锂电企业实质性威胁到来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电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并成为行业关注和争夺的焦点。全球锂电池巨头不会放过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三星SDI和LG化学直接在中国投资建厂,希望为中国本土车企提供最完善的服务,从而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LG 化学在去年与长安汽车签署价值数千亿韩元的订单,为后者的插电式混动车供应电池;与奇瑞汽车达成合作意向,为后者的电动车供应电池。除以上两家外,它在我国的客户还包括长城汽车、东风汽车等。

  松下、LG 以及三星等国外电池厂商吸引众多汽车厂商的一个原因是,其在电池的一致性、稳定性、循环寿命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优势,对下游整车厂的吸引力也大。

  凭借对国内新能源汽车政策与趋势的把握和认识,LG 化学很快与国内众多汽车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并快速敲定在华投资意向。LG 化学南京工厂于去年 10 月竣工,计划从 2016 年开始为中国企业供应超过 55 万件电池产品。南京基地将与韩国吴仓、美国霍兰德工厂一起,构成 LG 化学全球三大电池生产基地。目前,这家公司在美国每年生产的电池可以供 12 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使用,韩国生产线的产能为 35 万辆,中国则为 18 万辆。

  事实上,中国市场一直备受韩国设备企业重视。通过多年的探索,如今韩国设备企业在中国的战略布局日渐清晰:第一,与日本和欧美设备相比,推出性价比较高的设备,并且增加多样的功能实行设备差异化战略;第二,长远的战略规划是在中国国内设立工厂,以提高在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国外锂电企业拥有前瞻性技术优势

  日本锂电材料厂商高度依赖着中国的原材料供应。中国生产的天然石墨约占全球的73%,萤石约占55%。天然石墨作为锂离子充电电池的负极材料可以使成本低于人造石墨。

  这种高度的依赖性使得以低成本生产高性能的锂电材料变得越来越困难,为了在即将快速增长的电动车辆市场,保持日本汽车厂商和材料厂商的领先,他们带着珍藏的技术积极进军中国市场。以原料使用天然石墨的负极材料厂商为代表,以萤石为原料的氟化物来生产粘合剂及电解质的厂商纷纷开始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其原因在于,日本国内的市场需求正在不断减少。

  锂电池材料厂商若能进驻作为需求地的中国,不仅可稳定采购依赖中国的原料,还能向进驻中国的电池厂商供应材料,从而大幅降低运输等物流成本。

  业内专家认为,日韩企业在三元材料方面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化深度,明显高出国内一截,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决定了未来电动汽车是否有可能取代燃油车。从这个角度看,锂电池企业必须对技术方向5-10年进行正确的预判和前瞻性的投入。

  国内企业前几年普遍在磷酸铁锂领域发力,对三元材料认识程度不够,投入明显不足,导致三星和LG在三元方面占据较大的先发优势,比国内企业领先2-3年实现规模产业化。在软包和圆柱形电池方面,国内企业也研究不足,一味在硬壳电池领域扎堆。

  韩国企业则在软包、硬壳和圆柱形电池方面都有广泛研究,如三星的硬壳电池在宝马、奥迪、大众等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中得到应用,LG的软包电池独树一帜,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得到通用、福特、现代起亚、雷诺日产等众多车企的认可,LG的18650圆柱电池已经可以做到3.2Ah,而国内企业已量产的较好水平也不过2.6Ah,差距非常明显。

  业内专家指出,在产品的技术路线上,国内企业普遍缺乏前瞻性,对市场需求了解不足,甚至根本没有去仔细研究,更多的是从自身角度出发,来定义和开发产品,而不是从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是锂电企业生存之道

  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国内锂电池企业远远落后于日韩,除了CATL与宝马等国外车企有部分项目合作之外,国内锂电池企业几乎没有成功走出去的案例,进不了国际主流车企的供应链体系。导致目前国外车企推出的新能源汽车,基本都采用日韩的锂电池,这对于中国本土锂电池企业建立品牌知名度和品牌价值非常不利。

  充分参与国际化竞争,才能了解全球市场需求、利益格局、资源分布、区域特点,才能培养国际化的团队,拓展生存空间。比亚迪是国际化布局非常成功的案例,比亚迪在2007年左右开始拓展海外市场,经过多年的积累,电动汽车已经成功打入北美、南美、欧洲、东南亚等市场。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比亚迪将持续分享海外布局所带来的红利。

  国内众多的锂电池企业,如果不能走出去,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未来很难适应海外巨头的持续挤压,也就难以在本土立足,这是典型的联动效应。

  三星和LG为了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采取了低价的进攻策略,非常迎合当前市场与政策的双重需求。据LG在不同渠道发布的信息,其价格有1.8元/Wh、1.5元/Wh,甚至1元/Wh等多种版本,但不论任何一种版本,都明显低于国内市场当前的动力电池价格水平。

  三星和LG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完全可以采取低价策略,快速占领市场,挤压本土的锂电池企业,这可能导致三星SDI和LG化学面临一定的亏损,但收获的是市场份额。依靠集团的大资本优势,短期的亏损并不会影响三星和LG的决心,随着成本持续降低,规模持续扩大,未来会达到盈利平衡点。

  反观国内企业,在价格和成本方面讳莫如深,没有动力和意愿快速降低成本,在短期利益面前纠结太多,被动跟随整车厂的降价要求和对手的价格战,缺乏战略层面的长远规划,战术层面也显得盲目和散乱。

  本土锂电池产业要适应在竞争中升级

  日韩锂电池企业以规模取胜,推行集团化作战,日本主要是松下、东芝、日立、AESC、索尼、LEJ等几家企业主导,技术实力雄厚,产品品质好。韩国以三星SDI和LG化学两大巨头为主,在全球市场争雄。资源高度集中的好处是可以并拢五指,握紧拳头,形成突破。

  我国锂电池产业的集中度非常低,林林总总上百家锂电池企业,导致资源严重分散,市场无序竞争。这使得我国锂电池产业始终大而不强,无法优化资源配置,无法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格局,无法在与外部强敌竞争时形成合力,容易被对手各个击破。

  政府应该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通过政策和法规形成较高的准入门槛,优胜劣汰,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国内的锂电池企业,应该理顺内部利益分配机制和管理制度,避免技术团队出走,不断耗散企业有限的资源。

  在面对韩国企业的态度上,我国政府应该持欢迎和开放的态度,以促进我国本土锂电池产业在竞争中升级。就国内的锂电产业来看,是到了提高一批、淘汰一批的时候了,只有由大变强,才能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实力。

  业内专家表示,国内锂电产业不需要妄自菲薄,也不应该自乱阵脚。从政策、资金、市场、客户关系来讲,国内锂电池企业仍然具有优势,需要着力解决技术、成本、全球合作、产业联盟等几个关键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在与海外巨头的竞争中,取长补短,实现质的突破。

  GBII分析师李振强表示,未来几年,中国锂电设备市场中,价格低廉、安全、高品质锂电产品需求会大幅度增加,会淘汰一些只具备一般的技术实力和单纯打价格战的企业,最终拥有高技术实力、应用能力和销售能力的少数高新企业会生存下来,占领未来的锂电市场。

  受动力电池的扩产带动,锂电设备有望产生一轮新的市场需求热潮。由于动力领域对设备性能和自动化水平要求更高,这将意味着日韩设备将在此轮市场需求中更具优势。国产锂电设备企业要想进一步稳固市场份额,不仅要提高企业技术、管理水平,还必须加强上下游更深度的合作,提升产业链合作的黏性。

  未来国内锂电企业需要全面提升技术档次和水平,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大跨越,通过推广与引进外国智力的成果,将国际领先的可靠性目标及实物质量目标作为产品的目标,以大力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质量水平,全面提升自动化水平,打造世界级锂电名牌。

  通过引智成果的消化、吸收、推广,特别是通过自主创新,扩大与国内外的学术和技术交流渠道,积极参加和承担国内外标准制订工作,推动中国锂电事业迈向国际舞台。

  动力电池对接的是车企,未来产业链会高度集中。在此环境下,如果不进行同行间的深入合作,就很难和这些巨头对抗。国内企业目前的合作更多的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涉及到更为核心的产品技术、市场战略协作等内容。想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彼此应该建立更加紧密的战略同盟,深化合作的层级和深度。

(电池中国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王建军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